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收集3篇)

时间:2024-07-30 来源: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篇1

一、学生法律规则意识淡薄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内在原因

(一)学生法律规则意识与校园欺凌

首先,学生法律规则意识淡薄直接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元素。任何社会,都有其运转的基本规则;任何单位,都有其运转的基本规则。生活在社会和组织体系中的个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就会造成社会、单位运行秩序的混乱。法律并不对所有的社会运转规则进行规范,而是仅规定社会运转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规则,将其他规则交由道德、团体自治等进行调整。换言之,法律规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底线,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分析校园欺凌现象,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规则意识是导致校园欺凌的直接原因。例如,恃强凌弱是对平等原则的违反,敲诈勒索是对等价交换原则的违反,谩骂、嘲笑、戏弄、殴打他人则是对主体人格的践踏。

其次,学生法律规则意识的畸变加剧了校园欺凌现象。任何主体参与社会活动都有其行事规则。在校园欺凌者身上,欠缺的是法律规则意识,取而代之的是畸变的社会规则。一方面,成人世界中潜在的“丛林法则”在部分孩子的心目中代替了法律规则,他们以恃强凌弱的成人为榜样确立自己的行事规则。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加剧,一些所谓问题学生的“江湖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兄弟帮”抱团取暖,形成校园灰色文化共同体,以“江湖规则”作为行事规则。这就加剧了校园欺凌现象的蔓延。如果说欠缺法律规则意识,校园欺凌只是可能发生的话,在畸变的规则支配下,校园欺凌则必然发生。

最后,对生命权利的漠视使校园欺凌现象变得触目惊心。生命权利是人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漠视生命权利,这就使得他们在实施校园欺凌时毫无顾忌,肆无忌惮地殴打其他学生,将自己的建立在受辱者的痛苦之上。欺凌者对生命权利的漠视与网络上流行的暴力游戏有很大关系。在暴力游戏中,游戏角色的生命是虚拟的,即使被杀死了还可以复活。游戏所展示的血腥、暴力行为也是虚拟的,但可以给游戏者带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一些孩子沉迷于这类游戏,久而久之,就会漠视生命,崇尚暴力。他们如果将游戏规则带入现实生活,就会导致校园欺凌甚至犯罪行为。

(二)校园欺凌反映出法治教育的短板

校园欺凌现象的日益严重,反映出我们法治教育的低效。法治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培育学生知法的规则意识基础上,培育学生信法的规则意识和守法的规则意识。目前的法治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重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其二,只重视对学生知法层面的规则意识培育,轻视甚至忽视对学生信法层次的规则意识的培育和守法层次的规则意识的强化。其三,功利化倾向严重,多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应付上级的检查,较少重视实际教育效果。其四,目前的法治教育教材或者只重视法律规则体系的编排、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或者充满说教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来应当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但由于其中宣示性的内容较多,且缺乏对各种情形后果模式的设定,削弱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法律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通过简单灌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反复矫正才能完成。矫正学生错误的过程离不开教师、家长的批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敢轻易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在行为规则上的错误。目前,不少学校和教师在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时很少用法律手段明辨是非,而是一味强调采用调解、教育、感化、挽救等人性化手段,这容易使欺凌者形成错误的观念:犯了错不要紧,家长可以摆平。不同于其他侵权行为,校园欺凌事件中往往有许多协助者、围观者,协助者本身就是校园欺凌的参与者,围观者则加剧了校园欺凌的气氛。在处理校园欺凌的时候,我们一般是重点处理直接欺凌者,对协助者从轻处理,对围观者则不作处理。这就起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外在原因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以此审视校园欺凌现象,法律制度不健全应是校园欺凌的外在原因。

(一)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分保护与迁就,不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

从法律定性角度分析,校园欺凌属于单独或者共同侵害他人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的侵权行为,严重的话可能构成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遏制校园欺凌现象,需要综合运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法治方式处置校园欺凌事件。

民事责任是对受侵害者利益的填补,但是对违法行为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目前的民事法律,如《侵权责任法》规定无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责任由监护人承担,这就导致监护人、未成年人对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后果产生错误认识,不能起到遏制校园欺凌的作用。

行政责任着重于通过对违法行为人的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来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我国目前关于未成年人行政责任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歧义,很多监护人不同意送孩子到工读学校接受专门教育。《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不满14周岁违反治安管理者,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至于监护人怎么管教,则缺乏细化的规定和落实监督措施。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收容教养制度,但在实践中用得很少。

刑事责任是对违法犯罪人最严厉的处罚,对违法犯罪的遏制作用最为强大。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重伤或致人死亡、抢劫、等重刑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这种规定过分保护未成年欺凌者,不利于遏制校园欺凌、保护受欺凌者的合法权益。校园欺凌中常见的侮辱、轻伤害等暴力行为在《刑法》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受害学生或家长往往不提起刑事诉讼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从而使刑事责任遏制校园欺凌的功能落空。

(二)惩治校园欺凌的程序性规则缺失,导致学校对校园欺凌束手无策

即使法律规定完备,如无合适的程序进行追究,法律规定也将落空。目前,我国缺乏细化的惩治校园欺凌的程序性规则,导致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束手无策。首先,教育惩戒可以有效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但是教育惩戒经常被视为体罚或变相体罚,缺乏操作规程,结果导致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学生违反规则的行为以及不良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恶”就这样在没有批评、矫正的环境下,慢慢演变为“大恶”的校园欺凌。其次,学校在处理具体的校园欺凌事件时,缺乏追究欺凌者责任、保护受欺凌者权利的程序性规定。这就导致有的学校将学生打架斗殴等丑闻加以掩盖,仅作内部处理,放纵了校园欺凌;相反地,有的学校对欺凌者处罚过重,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同样也起不到遏制校园欺凌的作用。

三、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律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校园欺凌的惩处力度

首先,完善刑事法律规定,增强对校园欺凌者的法律威慑力。立法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必要的保护人身安全的罪名,加强对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公民人身安全的保护力度;可以考虑加大对手段恶劣、屡教不改、主观恶性大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甚至可以考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其次,完善行政法律规定,加大对校园欺凌者的惩处力度。平衡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双方的利益,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是遏制校园欺凌最合适的法律措施。例如,美国新泽西州2010年的《反欺凌法》规定:任何欺凌行为都将受到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将欺凌者暂时停课或者开除出校。在德国,学校有权把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进行强制管教。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加大公权力对校园欺凌案件的介入力度,细化对严重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强制送工读学校接受教育的制度规定。同时,要完善对制止校园欺凌不力有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最后,完善民事法律规定,强化欺凌者个人的责任意识。为避免家长直接承担责任导致学生对民事责任的漠视,民事立法可以考虑规定由校园欺凌者直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只有在其个人财产不足赔偿时才由监护人承担补充责任。

(二)健全惩治校园欺凌的程序性规定,为治理校园欺凌保驾护航

在建立健全教育惩戒规则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惩治校园欺凌的程序性规定。上文提到的美国新泽西州的《反欺凌法》详细设计了对欺凌的处置程序、学校安全小组的组建、反欺凌专家和反欺凌协调员的任命等。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建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组成的校园欺凌处理机构,规定严格的调查程序,全面了解校园欺凌事实,充分听取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意见,公平、公正地做出处理。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篇2

如何杜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方案【范文一】:

班会时间:2017年9月28日

班会地点:六一班教室

主持人:

班会议程:

校园欺凌

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欺凌行为。由于校园欺凌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并且欺凌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欺凌。

对在校园里悄然滋长的校园欺凌,我们该如何抵制呢?

一、抵制校园欺凌,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欺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欺凌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欺凌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欺凌,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欺凌的识别能力。

校园欺凌包括行为欺凌、语言欺凌和心理欺凌。行为欺凌在校园欺凌现象中最为普遍。行为欺凌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欺凌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欺凌说不!①不崇拜欺凌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欺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欺凌行为中的帮凶。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

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欺凌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欺凌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欺凌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欺凌重于应对欺凌,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2)应对欺凌,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欺凌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欺凌,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欺凌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欺凌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要应对欺凌,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如何杜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方案【范文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主题班会是《杜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四、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有: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这些同学的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的心灵已被扭曲,良知已被埋没,完全跨过了道德的底线,人人闻之而唾骂。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校园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对欺凌者自身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如不及时反省及改正,难免会误入歧途。对受害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同学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所以,受欺凌的同学应该坚强勇敢,当受到欺凌时报告学校,让学校来处理。告诉家长,让家长来处理。使欺凌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改掉自己的过错。

我们学校,有关心和关爱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有乐于奉献爱心的同学,为有困难的同学送来温暖。不过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多数已被学校的老师及时阻止和教育,事件的性质才没有被恶化。同学之间只有互爱互助,团结一致;使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公平公正,实现人人平等,才能让我们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当你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时,当你置身于人山人海的广场时,当你安安全全地穿过人行横道时,当你自觉地捡起校园的一片纸屑,当你不慌不忙在窗口买到饭菜时,这都是每个人自觉遵守秩序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环境。我们不要打破这些秩序,我们要共同来维护它,共同来建设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环境。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篇3

《通知》要求,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通知》还要求,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各校治理后将开展专项督查

专项治理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包括前期加强各方面教育,建立制度措施和应急机制,完善体系建设和如何处理。根据《通知》要求,第一阶段各地各校将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并逐级上报。

对于此次专项治理,《通知》给出了时间表。专项治理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至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至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除了全国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也在此次治理的范围内。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教育部部长两会期间多次表态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就校园暴力问题多次表态。3月8日,袁贵仁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表示:“如果你们问,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安全问题。”

3月10日下午,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校园暴力”提问时表示,“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

3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从会上获悉,最高检今年将重点关注“校园暴力”,加强对相关行为的惩处和预防。

关于校园欺凌问题解疑答惑

1.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拍视频上传也可构成欺凌。

根据《通知》要求,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通知》指出,语言、网络等手段也可构成欺凌行为。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校园欺凌”不是法律上用语,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法律罪名。一般指肢体和心理及精神上的侵害,主体主要是在校生,学生之间的行为。比如,同学将拍摄的欺凌视频到网上,或同学间的辱骂等都属于这个范围。

近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肢体冲突新闻也见诸报道。那么,此次整治的校园欺凌包括师生之间的相关行为吗?

大部分人认为,上述行为应该限定的是在校生、学生之间,不应把理解范围蔓延扩大。比如,师生间或者外校人士进入学校造成的伤害,都不应该在这一范围内。同时,对于网络及语言方面的伤害,也特指的是在校生群体之间,比如一个外省人士对在校生进行语言攻击或者侮辱也不在这一范围中。

2.如何整治校园欺凌?

建立校园欺凌应急处置预案。

国外针对“校园欺凌”均建立了从预防、干预等相对齐全的措施。比如,美国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挪威,国家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

从中可以发现,此次《通知》则呈现出全链条整治的举措。

一是加强各方面教育。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等课程培训,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方法等;

二是建章立制。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是完善体系。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四是及时处置。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3.如何保障整治效果?

视情况组织督查组实地督查。

此次专项整治有精确的时间表:7月之前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9月到12月用近4个月的时间开展专项督查。

根据这份《通知》,各地各校将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逐级上报。

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根据各地治理情况,组织督查组对各地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实地督查。

《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精心组织部署,加强对专项治理的监督指导;责任督学要对责任区内学校的专项治理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与校方沟通,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当地教育督导部门报告。

什么是责任督学?2013年9月17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该《办法》规定,教育督导部门根据区域内中小学校布局和在校生规模等情况,按1人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

为何校园欺凌屡禁不止?

最近两年,国内一些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有43起。

面对校园暴力时有发生,今年两会时,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应从法律上对校园暴力加以约束,建议尽快出台反校园暴力法。对此,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认为,从现有法律上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足够可以处理这项事件,严重的还有刑法。目前更重要的是,形成社会道德压力的氛围,社会、学校等主体在整治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应成为治理霸凌行为的重要力量。

治理校园欺凌,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这也是最难的”。专项治理很可能是一个短期行为,不能为了治理霸凌而治理,重要的是形成环境预防,当对霸凌“零容忍”的环境、条件、理念形成的时候,霸凌事件自然消失,这应该是长期的人文精神普及的行动。

据介绍,美国洛杉矶案件的审判结果(注:中国留学生绑架并施虐同胞案,涉案三人被判6到13年监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于人与人之间侵犯的判断具有很大的价值差异。国外可以达到零容忍,我们过于放纵轻微、微小的或者比较普遍的欺凌行为,一般要等到发生比较大的事件时才进行关注,但这都属于事后的关注。

因此,相关专家给出建议是应该转变观念。对欺凌的行为从它还很微小、不严重的时候就要及时关注和制止,加强学生有关人的权利的教育,营造对欺凌零容忍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比如对于学校中出现的比较小的欺凌行为,老师应该严格处理,让欺凌者作出非常正式的道歉,这样让其他学生也得到教育。

国务院为何专门对“小孩打架”下达文件?

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浙江庆元一年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云南富宁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拍上传空间;安徽黄山一女生遭同班男生下“”;重庆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校园暴力逐渐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的趋势。

一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如不及时阻止、教育或惩治,这些年幼的孩子难免走上歧途。70%的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必要性。

有专家指出,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原因很多,如家庭、社会成长环境中负面因素影响、法制教育弱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而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管教执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校园欺凌事件都是通过私下和解处理的。因为根据《刑法》,只要欺凌者未满14周岁都不用承担刑事责任。14至16周岁,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罪负刑事责任。

这也意味着,大量欺凌事件虽然涉及侮辱等恶劣行为,如果够不上轻伤,“面临的是治安处罚,根本到不了法院的层面”。因此,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大多停留在道德和品行层面。

除了法律存有“有漏洞”外,校园欺凌事件的事前预防也面临缺位的尴尬。有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欺凌案件的发生,正是因为预防机制的缺失和失灵。”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收集3篇) 】相关文章: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游桂林景点作文(整理8篇) 2024-07-30

关于校园欺凌的意见(收集3篇) 2024-07-30

剪纸图样(收集3篇) 2024-07-30